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致敬|手冲咖啡的起源

精品咖啡市场的兴起无疑也带动大众的目光开始向更多元化的咖啡冲煮方式上转移。其中,最不容忽视的当属在咖啡文化初兴起时就出现的滴滤式咖啡。

滴滤式咖啡

(自然引力的馈赠)

将水倒入盛有研磨后的咖啡粉的过滤器中,萃取出油脂和芳香物质,在只有地心引力的作用下,液体通过过滤装置缓慢流出,而咖啡残渣留在过滤器中的咖啡冲煮过程。滴滤式咖啡有别于意式咖啡的地方在于,水流经过咖啡粉的过程只有地心引力作用,并无人为增加外力。

家庭主妇开了挂,重写滴滤历史

① 最传统的浸泡式冲煮,即将咖啡粉与水混合,静置后将咖啡液倒出或者直接饮用。此法冲制的咖啡中因含有较多的咖啡细粉末,不仅会在口腔内形成涩感,粉末还会塞住齿缝中,不易清理。

② 1810年至1814年间,美籍英裔爵士汤普森·本杰明(Benjamin Thompson)联合Count Rumford和一位美籍科学家一同研发出一种电动咖啡壶(Percolator),循环利用热水冲煮咖啡粉饼,由于壶内的水一直处在在不断加热,萃取,冷却的循环过程,导致出品咖啡因为过度萃取后而极苦。 尽管三种方法弊端明显,但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人们只能一直沿用着这样的方法。

③ 使用布料袋过滤咖啡渣,此法虽然避开了浸泡式的主要缺点,但是清洗繁琐,且使用多次后,遗留在布袋缝隙中的残渣也会对咖啡风味有所影响。

直至1908年,一名德国家庭主妇本茨·梅丽塔(Melitta Bentz)突发奇想在铜壶下方钻出一口,放上孩子们用的吸墨纸,倒入咖啡粉进行过滤,才发明了今天常见的滴滤式滤杯雏形。同年,她申请专利并成立“梅丽塔公司”,其主营的单孔滤杯也颇受欢迎,被人亲切地成为“梅丽塔杯”。如今,百年历史的梅丽塔公司由其孙辈经营,业务也扩展至售卖滤纸、咖啡及咖啡器具等。

由于“梅丽塔杯”的单孔设计,导致咖啡粉在过滤时流速较慢,因此,这一器具非常适合中深度烘焙、研磨较粗的咖啡,因此,这一纯手工滤泡方式很快在东方土地上生根发芽,如日本、中国台湾等地。在男性主义凸显的咖啡历史上,本茨·梅丽塔的发明无疑是为这一篇章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